公益活动
信息来源:宁波民盟 信息作者: 发布日期:21-11-01 阅读次数:
每年的10月30日是中国天文日,为了更好地推动天文教育的普及,民盟宁波市科技总支和江北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了2021江北区“中国天文日”全民科普活动。
科技总支盟员郭皓及其团队为江北辖区内11所学校和3家社区,举办了14场“中国天文日”公益科普讲座和展览活动,3000多名学生和市民参与。
“处暑这个节气是什么时候?”29日江北区“中国天文日”闭幕式结束后,一场天文科普知识嘉年华在姚江书院展开,202班的蒋姝伊在游园打卡中被这个问题难住,赶紧去旁边的展板上寻找答案。
嘉年华现场摆放了许多天文知识展板,有古天文仪器、中国古星官、现代天文馆和二十四节气等等,了解之后就可以拿着游园卡去闯关了,分别是天外来客辨一辨(陨石)、天文仪器识一识(古代天文仪器)、节气常识学一学(二十四节气)、天文神器试一试(天文望远镜),集齐四枚印章可获得本次活动线上科普实体明信片。
蒋姝伊同学在寻找答案的同时,不禁提问:“那最近的节气是什么呢?”
郭皓讲解道:“最近的一个节气就是立冬(11月7日)了,立冬就是冬天在这一天正式开始了。有一句俗语说‘立冬之日水始冰,又五日地始冻,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’。但节气是根据我国北方的天气设立的。”
立春、惊蛰、芒种、霜降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,正是我们古人通过观察天象,一代一代总结出来的古老智慧,直到现在依旧适用。早在2016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“二十四节气—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”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“原来二十四节气这么厉害,我们古人可真有智慧。”同学们在听完郭皓的讲解后纷纷感叹。
“我今天获得了三个章,拿到了三张明信片!”201班的赵轩廷和刘梓琪兴奋地拿着打满印章的游园卡来到领奖处领奖,一边炫耀着自己的“战利品”。
本次嘉年华,组委会给孩子们准备的明信片得到孩子们的喜爱,记者发现,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卫星和火箭的图案。“我超喜欢这张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。”刘梓琪告诉记者,“因为常常在家看到新闻,我还知道这个北斗是用来定位的,是中国独立自主建立的卫星导航系统。”
郭皓告诉同学们,我们国家一直以来,人们对天空的追求没有停止,到今天,对于太空的探索,也有了诸如嫦娥计划、天问计划、空间站计划、羲和计划等方面喜人的结果。
对于这些航天计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。郭皓解释说,我们中国航天的命名大部分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,比如嫦娥奔月、玉兔捣药,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叫“嫦娥”,月球车叫“玉兔”,着陆点则命名为“广寒宫”。
郭皓还说:“还有‘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’,我们把链接天地的中继卫星叫‘鹊桥’;‘日月安属,列星安陈’,我们的行星探测任务以屈原的问题命名‘天问系列’;祝融是我们古代的火神,所以火星车叫‘祝融’;‘复移小凳扶窗立,教识中天北斗星。’,我们的定位系统叫‘北斗’;太阳监测卫星计划‘夸父计划’等等,都来源于我们古人的那一句句诗词,天文的古老基因一直渗透在我们的血脉之中,航天就是不断的向我们中国天文曾经的辉煌,中国文化曾今的磅礴致敬。”
10月30日为什么是中国天文日?
现场很多同学都有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会把10月30日作为‘中国天文日’呢?”
郭皓回答说,1922年,国际天文联合会动员所有国家一起共同打造全球统一的全天星图,但彼时的中国,军阀混战,天文学家们想要弘扬中国古代天文,加入中国天文元素,因为没有条件而不可得。
在“五四”运动推动下,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者们倡议成立中国天文学会,意图以学会名义提交中国元素,进入国际舞台。1922年10月30日,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成立,并设会所于北京古观象台。
虽然在外国势力阻挠下,中国天文学会依旧无法进入国际天文联合会,但却为之后中国天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021江北区“中国天文日”全民科普活动虽已落下帷幕,但是同学们对于天文的探索并没有结束,江北区小学生航天天文“迎新年”科普知识网络体验活动即将全面展开,学生们可以通过线上学习、答题的方式,进一步感受天文科学的魅力。